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获批就业创业教育类省级重点项目、河南省本科高校“十四五”规划教材。学校获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奖励6项、省部级奖励300余项,获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30项、省级项目150项。学生入选教育部“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人物 ,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兵”。近五年累计申请求职创业补贴资金1925.3万元,惠及10327名毕业生。相关工作经验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等媒体报道。
近年来,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转型发展为契机,依托产业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深化教育改革,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探索出“专创融合、产创融合、政创融合、思创融合”的“四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专创融合 提升育人质量
专创融合,即在明确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与功能基础上,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创新创业专业化程度,实现专业技能提升和创新创业目标。
深化专创融合的双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以覆盖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和全体学生为目标,分层分类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实施“(4-X)+X”、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产学研协同育人等多样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新行业、新领域的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能力拓展、实践教学四大课程平台,开设融入相关专业的“大数据”“大设计”“人工智能”等面向产业的创新创业课程100余门。鼓励支持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有效转化利用研究成果,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地方师范院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 ”获批为就业创业教育类省级重点项目,并于2021年通过结项验收。
双聘创新创业导师
强化“三化合一”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提高双创教育改革成效。一是师资建设多元化。聘请知名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创业教育家、专业教师等50人担任校外创业导师。二是师资培训常态化。定期组织面向全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先后举办近100人参加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EET)认证培训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能力提升培训班,紧扣校本教材开展专题培训,帮助创新创业教师增强认知体验,丰富课堂形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成效。三是师资发展专业化。鼓励教师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编校出版的校本教材《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经学校推荐,省教育厅组织的资格审查、网上审读、会议评审等环节,立项为河南省本科高校“十四五”规划教材。
大学生创新创业系列教材
推进全过程、全要素双创实践平台建设,形成双创服务生态链。为更好开展双创教育实践工作,学校将校内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物理空间作为创业实践基地,重点建设了3A支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实践示范基地等孵化载体,建成拥有开放办公位、独立办公间、共享会议室、路演大厅、咖啡交流区等一流硬件设施的双创实践载体。每年春季面向全校学生招募组建创新创业实验班,实施“个性化培养、精英化教育、特色化管理”,探索实施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项目化培养的“一制三化”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强化竞赛活动和项目管理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创教融合项目训练体系。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学”理念,出台《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着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管理和激励机制,有效提升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近五年,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在“互联网+”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铜奖6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30项、省级项目150项。
产创融合 以创业促就业
产创融合,即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与地区产业经济深度融合,以产业为依托,带动信息、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创业要素为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效支持,为产业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校领导访企拓岗
学校与多家企业联合开办“应用技术人才专项班”,与浙江溢彩化妆品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精细化工方向”专业人才,与华为技术公司、黄河科技集团合作成立“鲲鹏产业学院”,与昌建控股集团联合成立“昌建设计创意学院”,与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共建“达内人工智能学院”,与河南省电子商务协会等30家企业(行业)共同建设集教学、实习实训、生产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基地。通过将企业的研究方法、创新成果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嵌入专业课程体系,纳入学分管理,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注重岗位供给,推动创业就业从“跟进式服务”向“主动型带动”转变。持续完善“以创业促就业”工作机制,走访企业,邀请来校招聘,开拓挖掘就业岗位。近三年,举办现场宣传和线上宣讲150余场,及时发布招聘信息,累计覆盖学生1.5万余人次。联合企业申请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累计获批33项。探索产业对接深度合作,发挥学校大学科技园引领作用,与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协同合作,通过产业对接、政策帮扶、减免租金等方式,共同孵化学生双创团队,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每年帮助10余项大学生创业项目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进行合作,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在校生实习500余人。
通过强化培训、搭建平台、促进实践等举措,为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支持。近年来,学校一批毕业生选择扎根基层就业创业:2017年,外国语学院毕业生杨静怡到西藏墨脱就业,2018年与同在墨脱工作的我校新闻与传媒学院毕业生刘凯结为夫妻,从此把家安在了雪域高原,一个教书育人、一个为民服务,在各自的领域贡献着青春力量。2021年,刘凯入选教育部第四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人物,2023年杨静怡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政创融合 统筹资源合力
政创融合,即通过与政府深入合作,统筹政策资源,共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创新人才集聚效应,打造适应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协同模式,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校政联动,搭建双创平台,服务区域双创事业发展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校增强服务地方、服务行业能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有力支撑。
成立周口市创新创业学院
2020年,学校与周口市人民政府联合成立“周口市创新创业学院”,秉持开放、合作、创新、共赢的理念,遵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律,引导、推动更多学生激发创新、创造、创业激情,开展了更多科技型、引领型创业实践。
近年来,学校陆续与周口8个县市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郸城县设计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成效良好,受到周口市主要领导充分肯定;积极参与郸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规划建设了近千亩科研创新基地;为周口市淮阳区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项城汾泉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创建验收提供了科技支撑。
2019年以来,学校结合人才和科技优势,制订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基础、以打造有机农产品产业为核心的三年产业发展规划,在对口帮扶村李小楼村设立“科研扶贫基地”,并派遣博士专家及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村工作,从改变村民观念和种植方式入手,通过改良土壤提升农产品品质,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一条能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通过科技赋能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其中,由张福丽博士带领学生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开展的《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木霉菌肥生产》项目,显著增强了农作物的抗逆性,促进了农作物生长,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学校全面落实国家就业创业帮扶政策,把促进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每年双选会为契机,开展“用人单位校企协同帮扶困难毕业生就业创业”活动,为身体残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支持,助力学生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推动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近五年,学校向地方人社部门累计申请求职创业补贴资金1925.3万元,惠及发放10327名毕业生。
思创融合 厚植双创文化
思创融合,即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互嵌”,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强、创新创业意识强、创新创业能力强,胜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专业人才。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学校以增强服务能力为核心,立足行业特色和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域发展战略需求,建机制、筑平台、创模式、聚资源,集成集中集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组建科技服务团,构建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呈现出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转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依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青年学生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打造成更具有温度的思政实践课;发挥学校新农科优势,动员师生组建“红旅”服务团队,深入革命老区和省级扶贫重点县,走进乡村、走进农户、走进企业,推动“红旅”项目成果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兵
2013毕业于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张鲁登,与宿舍5名同学创立北京华视风行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已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成立了13家分公司,产值过亿元。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华视风行公司秉承母校“尊道贵德、博学善建”的校训,为母校毕业生提供了众多实习和工作的机会,现在公司员工中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毕业生近30%。对从华视风行“学成”创业的学弟学妹,公司在器材、资金、技术上予以支持,目前已孵化出北京必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10余家行业内知名企业。2020年,张鲁登被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授予“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兵”荣誉称号。
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河南省政府、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周口市领导多次到校指导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省内外40余所兄弟院校来校考察交流。《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对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做法进行了多次报道。
五十载砥砺初心,九万里风鹏正举。
下一步,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紧紧抓住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良好机遇,持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完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强化创新创业工作保障,深化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奋力谱写创新创业工作新篇章!
(编审/武暾 签审/周效章 刘华 审核/周效章)